走進汶陽遺址
汶陽遺址位于泰山東南麓萊蕪市萊城區(qū)鳳城街道辦事處汶陽村北汶河之陽的高臺地上,1983年3月劉慧、王其云、崔秀國等發(fā)現(xiàn)。遺址南北長500多米,東西寬300多米,臺高出四周平地2.5米左右,表面呈魚脊形,文化層在地下0.3米左右,厚約0.5米至1米。 近年來采集到的標本有石器、蚌器,玉器和陶器等千余件。在陶器標本中,以黑陶為主,并有一定數(shù)量的蛋殼陶。其中有夾砂褐陶扁鑿形鼎足,夾砂褐陶腹部有凸旋紋、口沿外有附加堆紋盆形鼎,泥質(zhì)灰陶雙耳罐陶片,泥質(zhì)磨光黑陶鏤孔豆足、盆底、弦紋圈足、泥質(zhì)磨光薄黑陶片,夾砂白陶實足尖,夾砂紅陶按窩鼎足,還有石錛、花崗石磨光石斧、石圭及蚌鐮等。據(jù)分析,部分陶器與大汶口文化的特點相近。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輪制黑陶,又具有龍山文化的特點。特別是其中的蛋殼陶、鬼臉足最富有龍山文化的特點。以此判斷,汶陽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,時間大約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龍山文化時期。距今4000-5500年。萊蕪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 汶陽遺址的文化內(nèi)涵極為豐富,延續(xù)時間較長,為研究汶河上游文化的發(fā)展及其特點,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;又為證明汶河上游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,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(jù)。
?景點類型:歷史遺址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