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作品是作家寫的,一個人成為作家,從構成角度來說到底需要哪些東西呢?沒有固定說法,國際通行的說法:性格、智商、知覺、邏輯。
2016年7月21日,"2016騰訊書院文學獎"的頒獎盛典在漢華國際酒店舉行。五個獎項之一的“年度專欄作家獎”,頒給了著名作家畢飛宇。
騰訊書院文學獎“年度專欄作家獎”獲得者畢飛宇
以下為畢飛宇的現(xiàn)場演講:
首先感謝騰訊書院,感謝評委給我這么一個獎項,這個專欄其實是在《鐘山》上發(fā)的一個專欄,人民文學出版社馬上把它集成書出版,剛剛寫了一個《后記》,我給朋友們念一下。
這是我第一個專欄。我懼怕專欄,那種倒計時的日子我一天也不想過。2014年底我之所以答應《鐘山》主編寫個專欄,是2013年去南京大學,正好有一些講稿,手里有糧心里不慌。所以我要感謝南京大學,沒有逼著我上課,只要求我開一些講座,講座不是課堂,更不是課程,準備起來要容易的多。
我的重點是文本分析,假設的對象卻是渴望寫作的年輕人,這個假設有什么意義呢?其實就是分析的方法,分析有多種多樣,有美學的分析、史學的分析,我所采取是實踐的分析。換句話說,我就是想告訴年輕人,人家怎么做的?人家如何把事件或人物上升“好小說”高度的,老實說,我做實踐分析相對順手一些,畢竟寫那么多年了,有些東西是感同身受。
作品是作家寫的,一個人成為作家,從構成角度來說到底需要哪些東西呢?沒有固定說法,國際通行的說法:性格、智商、知覺、邏輯。說到這里我的話也說明白,我講解小說的時候,大部分圍繞作家的四要素,它們是不是合適我不知道,我所知道它也許比時代背景、段落大意、中心思想更接近小說。是的,我渴望年輕人更接近一些,拿著望遠鏡閱讀小說,有時候我們可能什么都看不見。
我突然想起一句話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”,但是一千個讀者不可能只提供一千個哈姆雷特,因為文學自由、開放,同樣強調千萬讀者同樣不可能產生千萬哈姆雷特,文學有標準、要求,我渴望我的文本、渴望文本解讀可以抵達文學的千分之一。謝謝大家!
本文是騰訊文化獨家稿件,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。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