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蒼蒼森八桂,茲地在湘南。江作青羅帶,山如碧玉簪。”這是出自唐代詩人韓愈《送桂州嚴大夫》一詩中的著名詩句。今人讀詩,多贊嘆后兩句中所描繪的廣西山水之美,而忽略了前兩句中提到的蒼蒼之“桂”。
廣西以“桂”為名,始自秦朝,概因為“源多桂,不生雜木,故秦時立為桂林郡也”(《舊唐書·地理志》)。關(guān)于此“桂”是桂花還是肉桂,后世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論。但無論是桂花還是肉桂,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——它們都是芬芳馥郁的香料植物。
所謂香料植物,是指植物體某些器官中含有芳香油、揮發(fā)油或精油的一類植物,所以又名芳香植物。人類對香料植物的喜愛和利用,不論東、西方都已經(jīng)有了數(shù)千年的歷史。以香料植物的花、果、葉、枝、皮、根或地下莖、種子等含有精油的器官及樹脂分泌物為原料,人們不僅制成了滿足嗅覺和心靈需要的熏香、香水、香膏等,也制成了滿足味覺和口腹之欲的種種調(diào)味料。
肉桂是廣西原產(chǎn)的植物,也是廣西最著名的香料植物,它還有個風雅的名字,叫玉桂,分類上屬于樟科。肉桂曾經(jīng)被視為昂貴的藥材與稀有的香料,我國以肉桂作香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。經(jīng)絲綢之路傳入歐洲后,肉桂受到了西方人的狂熱追捧。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在其傳世之作《博物志》中記錄道:“桂皮油價格高達1000—1500便士每磅,這相當于一名羅馬士兵6年的工錢。”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