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商周秦以降的千年興衰更替中,黃土高原始終是中華文明的主舞臺,它演繹了河圖洛書的神秘悠遠、兩周戰(zhàn)漢的百花齊放、魏晉風度的玄妙清朗。當然,在農耕的主基調中,夾雜著漢牛與胡馬的博弈,中原與塞外的融合——穩(wěn)健中有飄逸,開放中有內斂。
世界四大古文明中,古巴比倫、古印度、古埃及都已湮滅,化成碎片融于其他文明,唯獨古代華夏文明始終傳承不斷,維系它的是家國一體、是宗法倫理、是禮樂詩書,以及承載這些“規(guī)則”的各種載體——這就是我們的“文化基因”。
漢語中的文化基因一詞,直譯自日語,指一個人或群體身上的非生物基因,主要指先天遺傳和后天習得,主動或被動,自覺與不自覺而置入人體內的信念、習慣、價值觀等。最早公開提這個詞的中國人是臺灣作家、學者薛仁明,他2012年撰文說:“中國人的孝順與西洋人的尊敬父母,看起來相似,其實是兩碼子事……若與西方人相較,我們的身上,的確有著很不一樣的文化基因。”
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,根植并誕生于黃土高原,它們在這個舞臺上完成奠基禮,并不停向更廣闊的區(qū)域完成播種和擴散。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