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首語:教育惠民的永恒“溫度”
“沒有小火爐,教室里咋還這么暖和?”2014年11月17日,我陪同記者到城鄉(xiāng)學校采訪師生取暖情況,走進村小的教室,記者油然生疑的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。
從事教育文字宣傳,我與媒體記者到基層學校采訪是常有的事。每到冬季,市民取暖特別是學生取暖問題媒體很關注。這次我心里“有底”,沒有以往的“心虛”:這一年中小學取暖告別“小火爐”,實現全覆蓋,取代村小“小火爐”的,是安全、環(huán)保碳纖維電熱器。村小校長樂呵呵地給記者算經濟賬:原來小火爐取暖,每間教室每天大約燒七八十斤炭,一天下來將近30元,現在用碳纖維電熱器取暖,一天的電費也就八九塊,每天省2/3的費用。“不僅節(jié)省了資金,更重要的是安全、環(huán)保,學生和家長都很滿意。”校長一席話讓人倍感溫暖。
這一年,除了讓師生和家長高興的“取暖全覆蓋”,還有同樣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校車“村村通”。2014年12月底,我再次與記者采訪校車村村通。一位初三學生家長見面就夸:“校車村村通是政府給咱農村人辦的一件大善事。以前因為做生意,顧不上接送孩子,只能讓孩子住校,F在有了校車,孩子不但可以天天回家,還不用擔心安全問題,省了不少心。”家長的一句省心,是全區(qū)一萬余名學生家長的心聲,也為市、區(qū)政府點了“贊”。當時,為解決校車誰來買、誰來運營和誰付車費等問題,區(qū)委、區(qū)政府按照“政府主導,企業(yè)運營,部門監(jiān)管,規(guī)范管理”的運作模式,采取分步開通的辦法,線路成熟一條開通一條。在運行費用上,政府補貼一點、學生家長承擔一點、營運公司讓利一點。根據運營成本核算,每生每天乘車上下學往返需11元,其中學生只需承擔5元,市、區(qū)級財政則平均承擔其余6元,校車管理服務公司在優(yōu)質服務的基礎上微利運行。當年,全區(qū)投入專門“大鼻子”校車100余輛,乘運學生達到1.1萬名。
像這樣的實事,教育上每年都有,政府每年都辦,溫暖著師生與家長的心。2015年,針對部分農村小學課桌凳陳舊的現狀,區(qū)里結合“全面改善貧困地區(qū)義務教育薄弱學;巨k學條件項目計劃”,為各鎮(zhèn)(街道)兩中心以外的農村小學、教學點全部更換可調式課桌凳,以滿足不同年齡、不同身高的學生使用,糾正不良坐姿、預防近視。這一實事被師生們親切地稱為“健康桌椅更新工程”。年內共為50余所農村中小學,配備可調式課桌凳1.28萬余套。到學校采訪,一名三年級學生這樣哼唱《小兒郎》:“小么小兒郎,背著那書包進學堂,來到新教室,嶄新桌椅心敞亮……”我將其作為引題寫出新聞稿《新桌椅恣了上學郎》,刊發(fā)在《萊蕪日報》上,受到了讀者的好評。
2016年,區(qū)委、區(qū)政府繼續(xù)向教育發(fā)力,把城鎮(zhèn)中小學“大班額”消控建設工程、農村小學健康飲水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。同年9月1日開學,所有農村小學的師生喝上了健康純凈、溫度適宜的放心水。到村小采訪,聽到的是師生、家長的贊嘆。“喝開水擔心學生燙傷,喝冷水又怕學生鬧肚子,現在用上直飲水,問題一下子解決了,政府辦的實事就是好!”校長們這樣講。“這幾年學校變化很大,新蓋了教學樓,學生飲水用上了直飲水設備,上下學乘坐校車,政府對教育既重視又見效,件件辦在了咱老百姓的心坎上!”家長們這樣贊。今年,市、區(qū)繼續(xù)把城鎮(zhèn)中小學“大班額”消控工程、園所建設等列入為民辦的實事項目,翻開了教育惠民的全新一頁……
教育是最大的民生。我親歷著、記錄著、梳理著教育上的實事好事:從國家層面的“兩免一補”等學生資助惠民政策、教育改革舉措,到地方上的校舍安全工程、解決大班額問題、園所建設等一系列實事,看得見,摸得著,感受得到!一樁樁,一件件,散發(fā)著教育惠民的永恒“溫度”。(吳其林)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